"多事之秋"为何特指秋天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26 16:35:09
“多事之秋”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看电视都会看到,但为什么不用“多事之春”,“多事之夏”,“多事之冬”,反而用“多事之秋”?请解释一下

一天看电视是,听到台词中“多事之秋”四字,心中为之一动,立即反问道:“为什么不说多事之春、多事之夏、多事之冬,独独说多事之秋呢?”

与季节有关的多事无非就天气变化之类,所以无论哪个季节,老天爷总是要多事的。冬天万物休息,老天爷无论如何弄风播雪、寒洒大地,人们尽可躲进温暖的房子中享受生活,老天爷的多事对人们并天多大影响,可以说没有什么多事之言,多事的人就是没事找事。夏天万物生长,人们除了努力耕耘、汗滴禾下土外,决不可能心存幻想,老天爷多事人也得干,不多事人也得干,也难说多事。而常言说得好,一天之计在于晨,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播与秋收同等重要,春天多事与秋天多事,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,几乎具有同样巨大的影响。那么,我们古人为什么唯独对秋天的多事印象如此深刻,只留下一个“多事之秋”的成语呢?

“多事之秋”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《前出师表》,原话是“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。在这句话中,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,必须谨慎行事,否则一步走错,即无生理。

有人说,多事之秋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。我国古代的执政者,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,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,在不违农时,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。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,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,似乎成为“多事之秋”一词最好的注解。秋季发动军事行动到战国以后就已经不太被执政者所遵循,因为在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多没有常备军队,多数情况下,是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才从平民百姓中征集兵员和军事物资,合编成军队。《子孙兵法》称:“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,交合而舍”,就是说在作战之前才编练成军的方式,这种军制方式决定了军事行动必须在秋收后农闲时期进行。从春秋后期开始,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常备军队,秦汉帝国相沿成习,到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,蜀、魏、吴三国也各自拥有强大的常备军。在常备军制情况下,军事行动对农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,决定军事行动,主要注意的是天时对军事行动本身是否有利,而不一定选在秋季进行。所以,秋季用兵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“多事之秋”一词的来历。

还有人认为“多事之秋”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,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,“愁”字就是人